
科技創新
冒著40度高溫,徒步沙漠、翻山越嶺......,這是生態產業公司陜北項目聯絡點工作人員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
今年4月以來,為進一步加快推進《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大數據平臺》及省、市、縣、企四級動態監測系統項目建設,生態產業公司成立陜北項目聯絡點,以黨員為先鋒,深入陜北礦業及榆北煤業公司下屬11家煤礦,開展《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預警系統》前期踏勘及監測設備安裝工作。作為全面聚焦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與生態修復的專業化公司,生態產業公司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數字科技全面激發礦山生態修復產業活力,按照“一礦一策”的原則,通過監測項目立項、建設、運維全過程“一站式”服務體系,推動項目落地生根。
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把黨旗插到踏勘工作現場上。
“由于礦山面積大,地形地貌復雜,很多地方工程車無法抵達,我們的工作人員只能每天徒步穿越在梁、峁、溝、塬縱橫交錯的黃土高原當中,晚上回到駐點后,鞋里能倒出一斤沙子。”神木市項目聯絡點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生態產業公司實現跨越式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我們青年人要充分發揮不怕吃苦、敢于爭先、勇擔使命的奮斗精神,扎根陜北,踏實工作,以高質量項目推進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把黨旗插到踏勘工作現場上。”
陜北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項目是《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大數據平臺》及省、市、縣、企四級動態監測系統建設的重要一環。在陜北項目聯絡點黨員干部的帶領下,經過71天的奮戰,已相繼完成了曹家灘、韓家灣、檸條塔、張家峁、小保當一號、紅柳林、安山及沙梁8家煤礦的野外踏勘工作,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年度方案的編寫、修訂和監測點位的部署提供了現場地形、地貌、植被、土地、水文等相關圖像、數據資料,進一步夯實大數據平臺建設基礎。
加快平臺監測設備安裝,為礦山企業戴上“智能穿戴設備”。
在曹家灘煤礦,為了能夠進一步加快大數據平臺監測設備的安裝工作,生態產業公司陜北項目聯絡點成員積極與礦山企業、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協調溝通,多次進行現場查勘。根據前期踏勘資料,編制了詳細的施工方案,包括設備進場路線規劃、進場材料的堆放和運輸、現場施工安全質量的管控等。同時,以項目完成時間節點為目標任務,倒排施工工期,困了就在原地休息,餓了就吃隨身攜帶的干糧,徹夜加班加點進行安裝調試,以專業化技術素養確保每臺儀器安裝完成后正常運行,做到了安全、質量“兩手抓兩手硬”。
據了解,曹家灘煤礦是陜煤集團所屬礦山首家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自動化監測的單位,監測數據將由《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預警系統》上傳至大數據平臺,讓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及礦山企業及時、準確掌握礦山地質環境動態變化,實現了礦山地質環境全方位監測,全方位監管,不斷推動礦山企業向綠色高質量發展再邁進。
未來,按照大數據平臺建設規劃,陜北礦業及榆北煤業公司下屬的11家煤礦將全部納入大數據平臺監測范圍,戴上“智能穿戴設備”,形成省、市、縣、礦山企業四級互聯互通、數據匯聚、動態接入、動態展示和實時監測的新格局。
圍繞礦山生態修復數字化持續發力,擘畫“綠水青山”產業融合發展新篇章。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打造綠色生態型礦山是陜西生態產業公司堅持不懈的企業使命,下一步,陜西生態產業公司將全面加快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生態修復等重點項目的推進,與陜煤各礦業公司一道同心同力、協作共贏,積極探索開發式治理、產業植入及產業融合發展的底層邏輯與路徑模式,在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與生態修復市場的“主戰場”上打好關鍵仗,擘畫“綠水青山”產業融合發展新篇章。
(陜西生態產業公司:趙杰 杜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