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新聞
近日,自然資源部公布了全國首批15個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由陜西省煤層氣生態產業公司參與設計并施工的陜煤集團曹家灘礦業生態修復案例作為5個煤礦案例之一成功入選,為全國生產礦山進一步推進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作為統籌實施陜煤集團內部礦井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與生態修復戰略型企業,自成立以來,生態產業公司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科學化管理、系統化修復、產業化融合”的礦山生態修復新路徑,通過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體系搭建、頂層設計+生態修復、搭建“產-學-研-用”全鏈條三種生態治理模式,全方位、高質量推進曹家灘煤礦經濟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助力打造了黃河流域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樣板。
監測先行 繪制集團內部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首張藍圖
2020年4月,陜西省自然資源廳與陜西煤業簽署礦山生態修復產業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由陜西煤業牽頭,生態產業公司作為實施主體,負責“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大數據平臺”投資、建設、運營相關工作。作為大數據平臺四級體系建設最重要的一環,2021年初,全省首個礦山地質環境自動化監測項目——曹家灘煤礦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正式啟動。
項目建設期間,該公司組織技術人員多次進行現場探勘,根據礦區地形、地貌、植被等相關圖像數據資料,編制了《曹家灘煤礦礦山地質環境與土地復墾監測規劃》及詳細施工方案,科學布置安裝地表沉降、水體、水土污染等監測設備116套,經過數據調試入網實現了對礦區土地復墾、植被恢復、地質安全穩定的動態監測和預警預報,繪制了集團內部礦山地質環境智能化監測首張藍圖,為后期生態修復工作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頂層設計 以生態修復點燃曹家灘煤礦綠色發展新引擎
曹家灘煤礦地處黃河沿岸的榆神礦區,位于毛烏素沙漠腹地,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為破解這一難題,生態產業公司參照國際先進經驗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結合礦區實際,按照“統籌實施、突出特色、保護優先、規模治理、分類實施、系統推進”的思路,編制完成了《曹家灘煤礦國家級生態修復產業示范園總體建設規劃》,通過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開發,實現礦區用地布局再優化、土地節約集約水平有提高、生態環境有改善、產業發展再融合、礦區農民收入有增加等一系列目標。
為推動《曹家灘煤礦國家級生態修復產業示范園總體建設規劃》落地,2022年以來,該公司分階段對曹家灘礦區122106、122107、122108、122109工作面沉陷區上的林地、草地及沙地進行綜合性修復治理,通過礦區入場道路兩側綠化、礦區外南翼防護林苗木栽種、林業生產道路建設、給水工程施工等一攬子工程,系統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工作。截至目前,累計治理面積達2.3萬余畝,修建防沙、固沙林業生產道路12公里,通過土地平整、增加有機質改善土壤土質、布置灌溉管道等技術手段,實現沙壤地改良177畝……礦區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和改善。
創新發展 搭建礦山生態修復“產-學-研-用”全鏈條
生態產業公司積極與曹家灘礦業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加大溝通交流力度,搭建礦山生態修復“產-學-研-用”全鏈條。一方面引入植物栽植先期小型試驗,觀察、記錄、分析不同植株的成活率、長勢情況,篩選出適宜于礦區生長的植株種類,進一步豐富礦區生態修復植物栽植多樣性。另一方面,利用監測技術優勢,向曹家灘煤礦大采高采煤工作面地表沉降規律研究提供精準數據支撐,為煤炭資源開發、地質災害防控及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除此之外,該公司還結合當地自然資源條件及前期科研成果,利用采煤沉陷區改良土地,引入種植文冠果、元寶楓等經濟林產業,總面積達1100余畝,持續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
未來,該公司將按照統一規劃、一礦一策、分類實施的原則,持續推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從傳統土地整理、復墾、復綠向生態修復、產業發展及生態價值轉換延伸,以“曹家灘經驗”打造出更多的礦山生態治理樣板工程,實現礦山生態顏值與經濟價值雙提升,為陜煤集團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牛文斌 杜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