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佳作
春分剛過,北方的風里便摻了三分酥軟。我在小區綠化帶邊緣發現幾簇薺菜,嫩生生的鋸齒葉子上沾著露水,恍惚間像是看見母親蹲在田埂邊的背影,灰布衫子被春風掀起一角。
兒時的春野總在清明前后蘇醒。母親挎著柳條筐出門,筐底壓著把豁口的剪子。我跟在后面,看她的手指在枯草間翻飛,馬齒莧、灰灰菜、薺薺菜次第落進竹筐,新折的野菜滲出乳白汁液,沾在草葉上的陳年雪水沁涼。她教我把蒲公英單獨裝進布袋,"這要陰干了泡水,治你爸的燥咳"。
晨光漫過灶臺時,母親開始揉面。青瓷碗里磕兩個雞蛋,金黃的蛋液裹住翠綠的野菜碎,摻玉米面時總要念叨:"新磨的粉才掛得住菜汁"。面團在粗陶盆里醒著,她順手往灶膛添把柴,火星子噼啪爆開,驚得窗臺上的貍花貓跳下地。
蒸鍋噴出白霧時最是難熬。竹屜里圓滾滾的團子漸漸染上姜黃色,混合著柴火氣息的清香漫過門檻。母親用筷子尖戳開最頂上那個,碧綠的菜芯裹著金絲般的蛋花,蒸汽模糊了她眼角的細紋。那時不懂,為何總要等團子稍微塌陷些才起鍋,就像不懂她鬢角何時落下的第一根白發。
去年在城郊濕地找到片野莧菜,我學著母親的樣子團了十幾個。蒸鍋是精致的雙層不銹鋼,計時器精準地響了三聲。團子保持著完美的球形,咬下去卻總覺得少了什么。或許缺了柴火灶里偶然迸發的焦香,缺了母親用井水湃過的辣子水——那碗總要多擱一勺香油,說是給我補腦。
前日視頻里,母親舉著新挖的薺菜給我看。鏡頭晃過老屋門楣,春聯褪成淺粉色,竹筐還在門后掛著。她忽然湊近屏幕:"今年給你凍了兩屜團子,抽真空的,給你寄去。"像素模糊了溝壑縱橫的笑臉,我卻看清了她指節上經年的繭——那些與野菜、面團、柴火糾纏半生的印記。
蒸鍋又起霧了。水珠順著玻璃蓋蜿蜒而下,恍惚凝成故鄉蜿蜒的田埂。原來有些滋味,終究要在特定的經緯線上,伴著特定的人聲與煙火,才能釀出直抵肺腑的溫存。春天的野菜年復一年生長,而那個蹲在野地里為我尋覓春天的人,正在遙遠的北方,把光陰團進一個個拙樸的綠月亮。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