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佳作
一個交織著細雨、哀思與生機的節氣。它既是祭掃先人的肅穆日子,又是踏青賞春的明媚時節。人們在這一天手捧鮮花,穿過青翠的山野,在墓碑前低聲訴說往事;也在歸途中駐足,看楊柳拂風,聽燕子呢喃。清明,恰似一座橫跨生死、連接古今的橋,讓逝者與生者、記憶與未來在此刻悄然相逢。
清明掃墓的習俗源于寒食節,相傳是為紀念春秋時期忠臣介子推。唐代之后,寒食與清明逐漸融合,形成了祭祖的傳統。人們在這一天鏟除墳頭雜草,擺上酒食果品,焚燒紙錢,以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對逝者的懷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死亡并非終結,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清明節正是這種生死觀的體現——逝去的親人仍活在記憶里,并通過子孫的祭奠得到“供養”。有位作家在《故鄉的野菜》中寫道:“掃墓時候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名草紫,通稱紫云英。”這些細微的習俗讓清明不僅是儀式,更是一種情感的延續。在江南,人們用青團祭祖,那糯軟的艾草香里,藏著對往昔歲月的回味;在北方,人們折柳插門,柳枝的新綠仿佛在訴說生命輪回的奧秘。
清明時節,春意正濃。《歲時百問》有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此時的氣候不冷不熱,風是溫柔的,雨是細膩的,草木抽芽,百花競放。古人在這一天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感受天地間的勃勃生機。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膾炙人口:“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的哀愁與詩意并存,既有對逝者的感傷,也有對人間煙火的眷戀。而宋代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則描繪了一幅歡快的春游圖:“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可見,清明不僅是追思,也是擁抱自然、享受生活的時刻。
現代人雖不再如古人那般吟詩作賦,但踏青的習俗依然延續。城市里的人驅車前往郊外,在櫻花樹下野餐,看孩子們奔跑放風箏;鄉村的田間地頭,農民彎腰插秧,土地在春雨的滋潤下煥發新生。清明,于是成了人與自然對話的節日。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運轉的時代,忙碌常常讓人無暇思考生死,甚至忽略了四季的更替。清明節的存在,恰恰給了我們一個停下來的理由。
有人選擇在這一天整理家族相冊,聽長輩講述過去的故事;有人帶著孩子回鄉掃墓,讓他們了解家族的歷史;也有人獨自漫步山野,在寂靜中與自己對話。無論哪種方式,清明都在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它不僅是哀悼,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清明,是春天的儀式,也是心靈的歸處。它讓我們在追憶中學會珍惜,在自然里感受生機。當我們站在先人的墓前,獻上一束鮮花,或是在郊外的草地上躺下,看白云掠過晴空,我們便與千年前的古人有了共鳴——對逝者的懷念,對生命的熱愛,從未改變,春天依舊向前,而我們,也將帶著這份記憶與希望,繼續前行。
(李向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