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風貌
七月的風裹挾著蟬鳴的燥熱,轉眼我已經在生態產業公司銅川項目部經歷了二十二個晨昏交替,身前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現場各類機械發出的轟鳴聲訴說著未完的篇章,腳下這片土地正在經歷著向“綠”而生的生態變革。
初遇 步入人生工作首站
在結束了公司為期七天的安全技術培訓后,我被分配到了銅川項目部。印象中的銅川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長期面臨著煤礦開采所帶來環境污染問題,漫天的黑色粉塵是這里抹除不了的記憶。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對未來憧憬,我購買了從西安到銅川的車票,踏入了人生工作的第一站,銅川。
車站接我的是項目經理支亮,在聊天中,他介紹了近年來公司在這里實施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概況及銅川這幾年的變化。他告訴我,生態修復不僅包含覆土植綠,也包含多源性環境監測及配套的基建工程。作為生態人,我們要以鐵的決心償還歷史生態欠賬,以鐵的標準重塑綠水青山。
簡單就餐后,支亮幽默的打趣,提醒我要小心蟲子。當時我還不懂,第二天,可算是吃盡了苦頭。
深耕 以實干踐行新征程
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后,第二天,我跟隨同事來到下石節煤礦的崩塌治理項目,在項目現場,我看到各類大型機械設備來回穿梭,施工人員正在對山體不穩定斜坡進行消坡及填充地表裂縫作業,綠色正在向著遠方延伸。下車后,走在礦區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蜂擁而至的牛虻讓初來乍到的我有些恐慌,額頭遍布著豆大的汗水,我們頂著碩大的太陽,一邊驅趕那咬人的蟲子,一邊對項目質量進行勘察、開展安全隱患檢查工作,利用無人機在礦區周邊進行實地勘測記錄。
接下來的幾周里,我跑遍了公司在銅川地區承接的玉華、陳家山煤礦在建生態修復項目,逐步適應了野外工作環境,并且參與到了資料的校訂、現場安全勘察記錄、項目合同的編制等任務,體會到了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龐大的工作量,也感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嶺,而開展生態修復、撫平大地傷疤就是我們這代人人上甘嶺。
眺望 在希望中綿延生息
《牛虻》這本小說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必須跟隨著我所看見的光明,走我自己的路”。作為一名新員工從“紙上談兵”到親歷礦山修復治理工作的轉變,正如主人公深知革命之路充滿荊棘,但他依然毫不猶豫地投身于這場斗爭之中,實現了從一名理想青年蛻變為實干者的歷程。
在項目部的這段時間,我觸摸到了生態修復這份工作的溫度。我經歷了許多的第一次,也逐漸適應了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轉化。從對“生態修復”概念的懵懂,到實打實的參與治理項目的實施,每一步成長都浸潤著項目部同事、前輩的無私教導和團隊的寬厚包容。
這就是我的入職初月札記,此時夜已深,抬眼望去,月亮西沉,掛在了宿舍門前的歪頭樹上,晚風縷縷,蟲鳴聲聲,桌前同事送我的一盆不知名小花冒出了新芽,而我正如這顆綠植,扎根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深厚土壤,茁壯成長,伸出綠芽。前路漫漫,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陳澤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