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佳作
端午將至,空氣中開始浮動著若有若無的清香。那是粽葉在水中舒展的聲音,是糯米在盆中浸泡的絮語,更是千年文化記憶在時光中的回響。婆婆布滿皺紋的手將碧綠的粽葉輕輕一旋,一個精巧的漏斗便在掌心成型。瑩白的糯米與紅瑪瑙般的棗子依次落入其中,層層包裹間,不僅封存了食物的美味,更包裹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當蒸汽從鍋中裊裊升起時,我們聞到的不僅是粽香,更是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對話。
粽葉包裹的,是一部濃縮的文明史詩。從屈原投江的悲壯傳說,到漢代百姓以楝樹葉包裹飯團的樸實智慧,再到今日琳瑯滿目的粽子禮盒,這小小的食物承載著太多文化密碼。婆婆數十年練就包粽絕技,單憑兩片粽葉便能裹出棱角分明的四角粽。歐陽修筆下“五色新絲纏角粽”的詩意,在今天依然能夠觸摸。當指尖解開層層粽葉,唇齒浸潤軟糯香甜時,我們咀嚼的不僅是食物,更是穿越時空的文化記憶。這種味覺傳承,早已超越了簡單的飲食意義,成為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
粽子包好后進入烹煮環節。先將粽子整齊排列大鍋,注入清水完全浸沒,上方壓一個盛滿水的盆子以增加重量,確保粽子在沸煮過程中緊實不散。蓋緊鍋蓋后大火煮沸,隨即調至中小火慢煮四小時。隨著水汽升騰,一小時后屋內便漾開清新的粽葉香氣,如縷縷絲線縈繞鼻尖;時間推移間,香氣愈發濃郁醇厚,仿佛將初夏的草木芬芳封存在鍋中。經過漫長而溫柔的燉煮,粽葉與糯米的滋味充分交融,最終成就棱角分明、軟糯噴香的完美粽子。
當碧綠的粽葉被輕輕剝開,猶如拆開一封來自往昔的時光信箋。三代人圍坐的圓桌氤氳著粽香,乳白的米粒沁著竹葉清香,蘸取琥珀色的蜂蜜輕咬,軟糯在舌尖化開甜意,蜜汁包裹著紅棗的溫潤醇香,仿佛咬碎了夏日清晨的露珠。此刻唇齒間的纏綿,既是味蕾的盛宴,更是血脈里流淌的溫情密碼。
又到粽葉飄香時,那清甜的滋味總在齒間流連,喚起心底最柔軟的感動。在這個物質豐富的年代,粽子早已不再是稀缺的美食,但它所承載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價值卻愈發珍貴。每一片粽葉的包裹,都是一次文化的傳遞;每一縷升騰的蒸汽,都是一段記憶的蘇醒;每一口軟糯的香甜,都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當我們參與這場延續千年的端午儀式時,實際上是在文化的長河中,投下屬于自己的那一枚充滿溫度的粽子。(姚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