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佳作
冬日里零點,夏日晚上十一點半,父親就已經在打豆漿、熬稀飯了。母親定的是凌晨兩點五十的鬧鐘,卻不敢多睡一分鐘,生怕耽誤了路過的拉煤大車司機和打工人的早飯。父母親干活聲音很輕,怕驚動了樓上熟睡的年輕人。
父母親的小吃店是從2019年底才開的,父母親閑來無事,讓我幫他們看個地方,能做點小生意就行(說這話的時候,還沒想好賣點啥),我說,年齡都不小了,還做啥小生意,他們說身體好著呢,還能干,拗不過,就答應了下來。當時單位辦公樓搬到了鎮上,每個周末我都會跑到鎮上的大街小巷,就為找個地段好、人氣足的地方,給父母親開店。
最終在鎮政府斜對面的拐角處找到了兩間商鋪,鋪面不大,確定好地方、規劃好一間作為操作間,一間作為餐飲區后,我就著手談房租、裝修,購置家電、鍋碗瓢盆等等,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小吃店終于在2019年年底開張了。
每天五點整,第一鍋包子便新鮮出爐,十幾種餡料的包子:醬肉、辣肉、韭菜豆腐粉條、地軟、豆沙、南瓜......母親包的每種餡料的包子手法都不一樣,褶子卻都捏得恰到好處。父親的小米粥和黑米粥熬的恰到好處,豆漿奶白醇香,豆腐腦細膩嫩滑,茶葉蛋咸淡也剛好。
起初的日子是很艱難的,一天只賣幾籠包子,一鍋稀飯,茶葉蛋、豆漿和豆腐腦的銷量也不盡人意,看著父母親臉上憂愁的表情讓人心疼,總是寬慰他們說萬事開頭難嘛,現在還沒幾個人知道這里開了小吃店。隨后我就建了微信群,每天早上七點整發紅包,就為了給父母親的小吃店做好宣傳,從而增加營業額。
我記得那年春節,疫情突然來了。店鋪關了整整兩個月,再開門時,父親的白發又多了幾撮。轉機也來得意外。店鋪的斜對面就是鎮政府,做核酸檢測的工作人員天不亮就來搭棚子。三月的清晨還很冷,我看見那些“大白”們搓著手跺著腳。我還給父親說,要不咱們給他們送點吃的過去,作為老黨員的父親欣然答應了,母親和我便分裝好,父親送過去的時候,還叮囑工作人員趁熱吃,忙起來就沒時間吃了。那些穿著防護服的人起初推辭,后來實在抵不住香氣,隔著面罩小口吃起來。我看見他們眼睛彎成了月牙,熱氣在護目鏡上凝成水珠。也是因為老黨員的善意舉動,鎮政府領導便將父母親的小吃店作為鎮上各個做核酸檢測點的工作人員的早餐定點取餐點。
“你們家包子味道真好”這句話像長了翅膀,漸漸地,街坊們開始繞遠路來買早餐。店的旁邊是稅務局、正對面是司法局、再往前還有幾個銀行,越來越多的人來光臨,生意也從此好了起來,父母親是越干越有勁了。
“老李,老規矩(兩個醬肉包,一碗豆腐腦,多放辣椒和香菜)”,建行的老王推了推眼鏡,在送餐口喊道。他在這吃了幾年早點了,和父親早已處成朋友了。
工作日的七點鐘,上班族涌進來。父親的包子夾靈活地在蒸籠間翻飛,卻還是跟不上排隊的速度。他的腰有些佝僂了,站久了就隱隱作痛。有年輕人不耐煩地看表,卻在這時聞到新出籠的包子香氣,又耐著性子多等了兩分鐘。
十點半,人潮退去。老倆口終于能坐著歇一會了,父親說:“明天少和點面吧,差不多就行了,真是年齡不饒人啊。”母親切菜的同時應了一聲好。
父母親的小吃店不知還能開多久......
(李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