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佳作
告別書齋文字的寧靜,投身鋼鐵轟鳴的懷抱,作為一名剛畢業的新人已在鉆井分公司煤層氣壓裂項目施工現場工作半月有余。若說校園里書本描繪的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是嚴謹的實驗與精密的模擬,那么眼前這片壓裂現場便是大地深處最熾熱的脈動——一種需要用汗水、敬畏與敏銳感官去丈量的真實。
初抵現場,多臺壓裂泵車陣列如沉默的巨獸,引擎低吼匯成永不停歇的背景音,高壓管線蜿蜒如鋼鐵血管,傳遞著足以破裂巖層的磅礴力量。作為一名學習油氣田開發專業的我,感覺這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現實中見到的電驅壓裂場面是如此的震撼。
每一次壓裂開泵加壓,腳下大地隨之震顫,儀表盤上驟然飆升的數值,正是大地深處被喚醒的“脈搏”。這絕非實驗室可控的模擬,而是巖石在高壓水柱與支撐劑沖擊下發出的、飽含阻力的深沉回響。現場有經驗的師傅教我在一條條曲線中辨識這震動中細微的差異:“地層在‘說話’,它在告訴你哪里‘吃砂’,哪里‘憋壓’。”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來冰冷的巖石也有其“語言”,而我們,是傾聽者,更是挑戰者。
從學生到現場“新兵”,最大的震撼在于理論與實踐的鴻溝。書本上清晰標注的“最優砂比”、“排量控制”、“前置液、攜砂液和頂替液比例”…,在千變萬化的地層面前常需即時調整。安全帽沿被不經意間敲響的次數,每天的班前班后會提醒我時刻警惕——這里容不得半點紙上談兵的天真。儀表室里的每一條數據采集,混砂車的每一步操作,高低壓管匯區的每一次巡檢,都關乎龐大系統的安全運轉,關乎地下裂縫能否如精密地圖般精準延伸。回想起在前幾天的一段壓裂施工過程中,高壓管線發生滴漏,技術人員迅速分析數據,操作人員按照相應指令進行停泵作業,等待壓力卸載后人員進入高壓區進行管匯維修,一步一步緊張又有序的進行著,現場的老師傅告訴我“高壓可不是開玩笑的,一切行動首先要保障自身安全,確認沒有壓力后再進行各項檢查。”半個月的摸爬滾打,洗去了書卷氣,沉淀下對“安全、責任”四字沉甸甸的認知:方案設計上每一條曲線,最終都要由熟練的操作規程和嚴格的行動來兌現價值。
這大地的脈動,既是地層深處能量被激發的震顫,又何嘗不是工人合力奏響的生命強音?當看到壓裂液裹挾著支撐劑,以千鈞之力注入數千米深的地層,想象著它們在地下頑強撐開縫隙,為“工業血液”開辟通道,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們并非簡單的機械操作者,我們是聆聽大地律動、喚醒沉睡能量的工程師。這脈動,是力量,是挑戰,更是無聲的召喚——召喚我以更堅實的腳步,更深沉的敬畏,在這片充滿鋼鐵意志與自然偉力的土地上,繼續讀懂大地的心跳,也書寫自己職業生涯的初章。
(白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