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佳作
七月的風,攜著晉西大地的燥熱與塵土,我告別城市的格子間,一頭扎進山西省吉縣的荒野,投身于陜西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鉆采分公司大鉆項目部30鉆機的鉆井天地。作為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置身這彌漫著柴油氣息、鋼鐵轟鳴與精密協作的現場,一段關于跨界學習、深度融入與技術視角觀察的成長故事,在黃土地上鏗鏘啟幕。
初入荒野:專業“錯位”的迷茫與適應
7月10日,我背著行囊來到山西吉縣W3平臺井場。極目四望,荒野廣袤,鉆機如鋼鐵巨人傲然矗立。而我,一個計算機專業畢業生,與鉆井行業的“錯位感”瞬間襲來——眼前是沉重的套管和復雜的泥漿循環系統。被分配到大鉆項目部,一切歸零,最初的任務只是卸套管、清潔場地、登記施工臺賬。
野外條件異常艱苦:蚊蟲肆虐,板房簡陋。室友鐘玉林的陪伴,是這片工業荒野中的溫暖慰藉。我們相互打氣,在塵土飛揚中穿梭忙碌。我嘗試轉換視角:卸套管時,不再僅視為體力活,而是觀察管體標識、檢查螺紋磨損、學習套管規格;登記工況時,那些枯燥的數字在我眼中開始有了生命。它們不再是孤立數據,而是井下鉆頭破碎巖石、泥漿攜巖護壁、維持井控安全等復雜過程的實時反饋。我開始理解其中關聯邏輯,在看似“打雜”中,悄然構建對鉆井工程最基礎的認知框架。
挑戰突破:壓濾機旁的刺鼻印記
7月下旬,首次參與壓濾機作業,成為一段刻骨銘心的“洗禮”。破膠劑刺鼻的氣味彌漫四周,熏得人頭暈目眩。但正是在這般環境中,我系統學習了安全操作規范,明白了壓濾機處理效果直接影響返回泥漿池的泥漿性能。我更意識到,每一項泥漿性能調整,都對應著井下安全(防塌、防卡、防噴)和鉆井效率的具體需求。
烈日下的考驗接踵而至。一次卸套管蓋,我在烈日下暴曬三小時,汗水順著脊梁流淌,皮膚被烤得滾燙。下班時,身心俱疲的我卻收獲意外溫暖:工人大叔豪爽地切開西瓜,遞來清涼果肉;做飯大叔盛飯時,特意多夾了幾塊肉。這些質樸善意如同荒野甘泉,沖淡了疲憊,也讓我愈發融入這個充滿煙火氣的“鉆井大家庭”。
成長蛻變:在榜樣與伙伴中扎根
項目經理李靖,是我眼中的“鉆井鐵人”。高溫酷暑下,他不僅親臨一線指揮協調,緊盯起下鉆、下套管、固井等關鍵環節,更不忘關懷工友,送上降溫雪糕。遇到井漏、井壁失穩等復雜情況,他總是沖在最前,憑經驗組織分析、制定對策。他用行動詮釋了“責任重于泰山”的鉆井精神,成為我心中的標桿。資料員高少輝,這位僅大我6歲的“師傅”,帶我報銷費用、制作報表,將公司流程掰開揉碎地講解。從生疏到熟練,我漸漸摸清鉆井項目的“神經脈絡”,也明白鉆井并非單純體力勞動,而是數據與規范交織的精密網絡。
經過一個月淬煉,我從一無所知的“門外漢”,成長為能理清基本作業流程(鉆前-鉆進-完井)、看懂施工報表關鍵指標、理解頂驅、泥漿泵等設備基本功能的“小能手”。每一次卸套管感知的扭矩反饋、跳動的參數曲線、壓濾機有規律的嗡鳴,都成為丈量我專業成長的刻度尺。
專業不對口又何妨?這片黃土地上的鉆井人,用包容與耐心為我鋪就“跨界”成長階梯。環境艱苦又怎樣?伙伴并肩、前輩引領,讓每一次挑戰都化為破繭動力。
如今,站在井場遠眺,鉆機依舊轟鳴,黃土地上的鉆井故事仍在繼續。我深知,這趟荒野之行不僅讓我學會鉆井技能,更讓我讀懂一群人對行業的堅守——在塵土與烈日中,以熱血澆灌熱愛,以實干詮釋擔當。未來,我將帶著從鉆井現場汲取的力量,繼續在跨界成長道路上深耕,讓計算機專業思維與鉆井“鋼鐵脈搏”碰撞出更多可能,在這片黃土地上,書寫屬于自己的“鉆井青春注腳”。
(鉆采分公司 蘇賽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