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佳作
從陜西咸陽出發途經甘肅酒泉前往新疆,車輪碾過連霍高速路面一路向西往烏魯木齊駛去,車窗外的風景漸漸褪去關中的綠意,風蝕殘丘像被歲月啃過的骨頭,戈壁灘在烈日下泛著金屬般的光,可就在這片看似沉寂的土地上,我總能撞見最熱烈的“生命力”。
那些矗立在荒漠里的“大風車”,巨型風力發電機的葉片轉得沉穩,十幾層樓高的塔筒頂著機艙,在曠野里排成陣列,風來的時候,整整齊齊的葉片攪動氣流,像一群沉默的巨人在跟自然對話;在新甘交界處的柳園服務區休息時,我見多輛半掛大車慢吞吞從主路駛過,車廂里躺著裹著帆布的風電扇葉,足有幾十米長,這些“新家伙”一定是往新風場送去的;繼續趕路時我看到那些鋪在戈壁上的“藍色海洋”,成片的光伏板順著地勢鋪開,玻璃面板反射著陽光,電纜在板下織成細密的網,把光能悄悄變成電流。
看到這些我忍不住想起自己守著的那些瓦斯發電機組,在煤礦井下低濃度瓦斯曾是讓人頭疼的“安全隱患”,如今通過管道收集到電廠,在我們的操作屏上轉化成電流,驅動公司的生產機器設備,以前總覺得自己公司做的是“小眾生意”,這次在戈壁上看到風電的葉片、光伏的面板,才突然明白我們和它們都是同一場“綠色革命”里的參與者。
這些年變化太快了,剛上班時瓦斯發電機組的控制還靠手動調節,現如今結合煤層氣公司“四化平臺”開展的智能化革命,實現了數據實時上傳,一些故障預警比一線老師傅的經驗還準,就像戈壁上的風電,從最早的小功率機組到現在的兆瓦級“巨無霸”,光伏板的轉換效率一年一個新紀錄,真的是新能源的賽道上,技術更新從不等人。
這次旅途最觸動我的是路過一個風電運維站看到的場景:幾個運維工人圍著控制柜,手里拿著平板比對參數,過后我查資料才知道他們在調試新的“風光儲一體化”系統,讓風電、光伏發的電能更穩定地“走進”電網,這讓我想起之前領導說的:“以前憑經驗吃飯,現在得跟機器學、跟年輕人學”。
其實不管是守著瓦斯發電機組,還是維護風電光伏,我們這些一線工人都在做同一件事:讓每一份清潔能源都不被浪費,低濃度瓦斯發電也好,風電光伏也罷,不過是大自然給的不同“禮物”,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禮物拆得更精巧、用得更高效。
戈壁上的風還在吹,光伏板還在收集陽光,我們低濃度瓦斯電廠的設備也在日夜運轉,新能源的浪潮里,沒有誰是旁觀者;那些運輸扇葉的大車在高速上奔馳,那些升級的光伏板在荒漠里生長,都在提醒我們,要趕得上技術的腳步,跟得上時代的節奏,畢竟綠色能源的未來,是每個擰好螺栓、盯準數據、守好機組的大家一起奮斗出來的。
(郝有健)